从闽侯廷坪大山走出的书法家--曾光明
爱与恨,欢喜和忧愁,希望与恐惧……书法家的审美与情感透过文字留在世间,进而化作欣赏者对一切真、善、美的追求。曾光明的书法作品雅俗共赏,让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欣赏到中华民族的文字艺术。
曾光明来自闽侯县很偏僻的山沟——廷坪乡洪山村,其老家时在深山老林中一座孤零零的房子,人称“乌仔厂”,也叫“山厂角”。在没通公路的年代,从“乌仔厂”到村里上小学要步行十几里路,到乡里上中学则要走上四五十里山路。站在家门口呼喊一声,只能听到大山的回音。
听当地老人讲,曾光明从小就喜欢写字、刻字、吟诗、做对。因条件所限,他只能自习自悟。下地干活,松软的土地是他习字之地。上山放牛,绿油油的草地是的练字场所。他毫无拘束,临古人之帖、学古人之书,集古今之长,补自己之短。
几十年持之以恒地读、临、习、悟,曾光明凭悟性、灵感和勤奋,在艺术上取得可喜的成绩。人们都说他无师自通,他却说:“在我几十年的书法实践中,古人是老师,前人是老师,旁人是老师,书帖是老师,表扬或批评过我的人是老师,挖苦嘲笑过我的人同样也是我的老师,因为在挖苦嘲笑中,我同样可以领悟自己的不足,获得激励和鞭策。”
民间常将一些带有吉祥含义的短语合写成一个字,以祈求吉祥,称为“合体字”,如“招财进宝”、“双喜”等。曾光明首创“知足常乐”合体字,一经发表就受到众多媒体关注。“知足常乐”以四个大字为主体,以精妙的小款先解其字意,另配清代名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所写的自勉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整幅作品布局合理,笔法自如,端庄大气。随后,他又创作了“吉祥如意”“宾至如归”和“一生平安”等合体字,丰富了民间独具特色的合体字艺术。
“苍天不负耕耘者,大地总酬勤奋人。”这是曾光明以“天道酬勤”为主题撰写的一幅自勉联。他就是这样,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勤奋、虚心和好学,写出一手灵动、厚实、飘逸的好字,同行认可、百姓称道。
久看曾光明的作品,作为晚辈的我并不想用修养、气质、格调、境界之类的言语,只想表达当下的真实感受。眼前是一位朴素、善良、严谨的老人,他把平淡生活过得如此不平凡,又常怀一颗宽广温和的简单之心。所谓字如其人,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在曾光明眼里,家乡虽然偏僻,但家乡的山永远透着绿意,青松成林,杉树成片,翠竹绵绵;家乡的水温润清甜,喝上一口,沁人心脾;家乡的空气是那么鲜,那么柔,鲜得让人感觉自己沉浸在一个天然的巨型氧吧,柔得让人忘却市井喧嚣;家乡的人是那么纯朴、善良,那么执着、刻苦。
喝着家乡水长大的曾光明,从来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他常说;“艺术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他奉行这个理念,怀着善良的心,用行动去实践。退休后,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救灾、助学等艺术品拍卖活动。他十几年坚持为百姓义务书写春联,满足市民的需要。他热心公益事业,在“闽北赈灾”“海都阳光助学”和“全国特奥会”等艺术品拍卖会上,他捐赠的书法作品达几十幅,所得善款全部捐献给慈善机构,以艺术回报人民、回馈社会。
曾光明,福建闽侯县人,1950年生。自幼酷爱书法,篆刻艺术,并喜好吟诗撰对。艺术作品频频见于报端、杂志,曾获《海峡都市报》“福日杯”征联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曾光明的行书作品还在第八届、第九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大型艺术作品展上均获国际艺术银奖;获当代书画收藏精品和《中华翰墨艺术宝库》特别金奖、金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