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到收藏夹 
公安书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书法家金石篆刻家- 张成银

时间:2017-06-18 08:12:18  来源:中华报道网  作者:
分享到:
   

  书法家金石篆刻家--张成银

                     
记者张明礼报道
        寄情翰墨 妙笔生花。     段阳
       张成银先生,字散石,别署鹤寿轩主、散石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清华美院孙敦秀简牍书法高研班导师助理、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画院书法家、北京湖社画会理事。
   
       张怀瓘《书断》曰:“艺成而下,德成而上……万事无情,胜寄在我,或视迹而合趣,或染翰而得人。” 艺术作品能够体现艺术家高尚的人格与独立不易的个性,是历代书法艺术家所追求的目标。如柳公权“心正则笔正”;黄庭坚“学书须胸中有道义”;苏东坡“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张成银先生自称散石,自喻为书法发展道路上一颗不起眼的铺路石,他说:“学书先做人,我只是保持一个平常心,踏实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公安生活对我个人性格气质的塑造和养成,让我慢慢开始领悟生活和书法艺术的真谛。”这正是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要写出好字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而人格的修炼,主要在于心灵的净化,有旷达的心胸,视功名、权势、富贵为身外之物,以静虚之心返朴归真。在世风浮躁的当下,张成银先生不为所动所扰,泰然处之,常怀大慈大爱之心与人相处,举手投足间都流溢着慈爱仁和之意。
 
 
            
  
       张成银先生在研习唐楷的基础上,又上溯汉魏,大量临习各种经典碑帖,《石门颂》、《乙瑛碑》、《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石门铭》及十余种元氏墓志,取其古朴厚重,雄浑之意象。下至邓石如、赵之谦的篆书,再到怀素、黄庭坚、王铎的草书,深得个中三昧。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提炼,逐渐形成了从内涵到形式的统一,以及北碑古拙之趣与帖学传统的融合。后师从著名书法家王冰石先生,潜心研习《神乌傅》、《敦煌马圈湾》等汉简草书,并且系统地把汉简中的草书进行了梳理、收集、整理、临摹、学习。这之于汉魏碑刻而言,乃是一种追本溯源。秦汉简帛盛行之际,特别是东汉末年是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滥觞时期,因此在简帛里面蕴含着许多原创的东西,张成银先生把汉简草书的书法因素融入到自己的草书创作当中,笔锋的变换,笔画的洒扫,都生发着流动通畅的气息。同时汲取了黄庭坚草书的章法特点,结字重倚侧而不重行正,重交叉而不重稳定,追求动荡变化、出奇制胜的效果,形成了简书式的狂放率真、气势逼人的行草书风格,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品位和格调。张先生的汉简草书创作融合了篆书、汉简、魏碑、行草书的笔法,下笔柔韧有力,运笔迟涩逆行,墨色浓淡枯湿相间,线条凝重厚实、苍茫古劲,收放自如。令人震撼的是,他将古代写在汉简上豆粒大小的字写成两三尺的檗窼大字,厚重雄浑,这在当今书坛上屈指可数。
 
 
                         
       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体现于书法创作上的独具一格,篆刻方面也有所建树,他数年如一日地坚持“一日一印”更是让人敬佩。其印刀笔共现,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犹如其书意趣盎然。张先生印宗秦汉,主张印从书出,他说:“篆刻一定要有识篆字、写篆书的基础,否则便容易出现错字别字或是刻字呆板,有篆书的深厚功底,刻起印来自然是事半功倍”。篆书的书写为他的篆刻提供了养料,使他在篆刻创作上驾轻就熟。如赵凡夫曰之意:“今人不会写篆字,如何有好印”?若篆刻家不精石鼓、款识等字,就好像诗人不曾见《诗经》、《楚辞》,如何求其高古?张成银先生制印冲切结合,用冲刀来体现字的劲挺、爽利,以切刀表现像书写摩崖刻石一般的顿挫、迟涩之感,印风苍劲、老辣。他认为篆刻的刀法和书写性同样重要,二者不可偏废。用刀来“传”其笔意,这也是篆刻与书法的血缘所在。如果一味强调刀法会显得过于匠气,没有了文人气象,就失去的篆刻的意义。明代朱简《印章要论》中说到:“印先字,字先章,章则具意,字则具笔。刀法者,所以传笔法者也。刀笔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有笔无刀,妙品也;有刀无笔,能品也;刀笔之外而有别趣者,逸品也……”张先生制印不仅注重刀法,更要求表现书写性和时代性,优秀艺术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其印风汲取汉印的字形严整、结字遒劲、沉着庄重、方圆得宜之特征,更得急就章恣肆放纵、线条粗犷雄健、气势雄伟之奇趣,看似布局章法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但又似不经意,出于自然,足以表达大将之神威。这正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既有对传统的继承,更具创新精神。

 
       艺术创作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生活现象,它需要以社会生活为源泉,艺术家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概括、提炼,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所以说,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艺术家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获得丰富的情感,才能创作出激荡人心的作品来。张成银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他没有把自己封闭在笔墨世界之中,伏案研究书法篆刻创作之余,也从不拒绝一些公益的文艺交流活动的邀请。他走进中学、小学,给孩子们讲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为孩子们展示书法艺术的魅力,努力为培养少年儿童文化艺术教育事业贡献绵薄之力;他走到武警战士们中间,用自己的书法作品和艺术创作精神向老兵们致敬;他更多的是走到地方各级的书画院,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心得,同时,张先生也非常谦逊的向同道们学习,在这些艺术交流活动中也会收获很多创作的素材和创新的灵感。除此之外,先生还时常参加诗词创作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增加书法创作的底蕴。
 
 
 
                           
        学书以来,张成银先生对古代优秀碑帖、名家印谱,或书刻理论典籍,美学经史等总是爱不释卷。他以艺术理论知识来提高艺术修养,指导书法创作,一点点践行着自己的书法理想,希望成为书法历史长河中一颗铺路石。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