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到收藏夹 
公安书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萧承震做客徽派讲述萧龙士:书画大写意 桃李满江淮

时间:2018-08-28 09:14:56  来源:  作者:
分享到:
   

 上周日下午,新安晚报大皖新闻客户端徽派栏目走进了中国画大师萧龙士之子萧承震的画室,听他聊聊自己眼中的父亲。在萧承震看来,父亲人如其画,画如其人,始终一以贯之。“他一生钟爱兰草,画兰草,最后一张画也是兰草;他一辈子谦虚,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告诉友人自己不是大画家,是小画家、中画家。”作为萧门艺术的传承人,萧承震秉承家学,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书画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一代代传承下去。”

 
生于国画之乡
 
成就画坛佳话
 
萧龙士1889年出生于萧县萧场村,萧县是著名的“国画之乡”。萧承震说,在故乡,父亲早已名声在外,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是书画大家。“比如刘惠民,他那个村离我们庄子也就五六里路,我们两家是世交,他家里收藏了很多名家真迹。刘惠民虽然小我父亲十几岁,但他们两人是同一辈分 ,我父亲小时经常到他家看字画,他后来跟我父亲学画,所以他们俩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萧承震说,父亲在萧县当地还有几位好朋友,都是喜欢画画写字的文化人,被称为“桃源五友”,“他们平时经常聚在一起写诗、画画,成为画坛上的一段佳话。”
 
萧龙士从小就喜欢画画,后来在县城高等小学堂读书时,在国画老师朱孝堂的家里,见到了徐州画家苗聚五画的一幅兰草,便被深深吸引,朱先生看他那么喜欢画,就开始教他画蔬果花鸟。“后来父亲在徐州恰巧见到了这位苗先生,从此画了一辈子兰草,最后一张画也是兰草。父亲103岁高龄去世后,追悼会现场就摆放了103盆兰草为他送行。”至于为何偏爱兰草,萧承震表示,这代表了君子风范,“兰草作为四君子之一,象征着正直正派,历来为中国传统文人所喜爱。”
 
而就在苗聚五家,萧龙士与李可染相识,并成为莫逆之交。后来经由李可染介绍,萧龙士毅然放弃工作,考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插班二年级学习。“在上海,父亲遇到了很多好老师,吴昌硕、潘天寿、诸闻韵等人,他在这里大开眼界,绘画技艺得到了很大提高,学到了很多好东西,见到了大世面。”后来上海美专毕业后,他和李可染回到徐州创办艺专,他任国画系主任。1949年,萧龙士应李可染邀请进京拜见了齐白石老人,“他不仅拜了齐白石为师,还跟他的学生李苦禅、许麟庐、娄师白等人互相学习交流,朋友的层次高了,自己也就得到了提高。”
 
一生一以贯之
 
成为一代人师
 
1956年,萧龙士从萧县来到合肥定居,并成为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因其德高望重,很多年轻人前来拜师,因此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书画艺术人才,其中不少门下弟子如今已经是享誉当代画坛的著名画家了。“比如郭公达、王少石、王守志、张建中、周彬等一批人,现在都是很有名气的画家了。”萧承震表示,父亲收徒不拘一格,“只要是喜欢画画,愿意去学的,父亲都收下了,甚至是只有十岁八岁的小孩,像王梦龙等等。”
 
由此,“江淮大写意画派”这一称号也应运而生。“父亲成为这一画派的开创者,他的大写意风格是一以贯之的,而他培养出来的弟子又多活跃在江淮一带。”说到“大写意”,萧承震解释为大笔挥洒、小心收拾。“父亲的画风老辣厚重而又充满力量,大写意必须气势大,笔道大,像大汉走起路来雄赳赳气昂昂。但不是说非要有大劲,是手上、腕上、纸上有功夫,跟练功一样。”
 
所以说,萧龙士不仅是著名的中国画大师,还是杰出的美术教育家。而在萧承震看来,父亲之所以能成为“德艺寿”齐辉的一代大家,还缘于其一生都很自谦。“他对学生说,以前你们跟我学,我照顾你们;现在我跟你们学,你们照顾我。在他去世的前一天,朋友去病房看望他时说他是大画家、大名人,他却说:我不是大画家、大名人,我只能是中画家、小画家。可以说,父亲谦虚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晚年修身养性
 
倡导勤俭节约
 
萧龙士主张“作画必先立人,人品不好,落笔无方。”“父亲一生诚实待人,没有虚假,实实在在,画画也是这样,底蕴厚重,可以说是画如其人。”而到了晚年,萧龙士更是将修身养性的体会书写出来,其中不难看出他健康长寿的秘诀。“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笑是长寿药,乐为长寿丹。吃饭不过饱,走动少不了。再进一步爱好书画以养心、养性、养气、养神、养生,得此五养,幸福无疆。”
 
萧承震说,父亲一生节俭,经常教导子女要勤俭节约。“他一直都很艰苦朴素,对贫苦的劳动人民非常同情。平时吃饭的时候,碗里是不允许有剩饭的,要吃得干干净净,不浪费一粒粮食。”而就是这样节俭的老人,又十分乐善好施。“解放前,父亲经常义卖自己的字画。所得的钱款用来买粮食救济灾民,家乡的地也捐给了别人。刚解放的时候,父亲把我的姐姐送去当兵,还代表家长发言,带动了很多人。”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萧承震为萧县、宿州、合肥等地的萧龙士艺术馆无偿捐赠了几百幅精品字画,其中不乏一些名人往来的作品。谈及此事,他表示一点也不心疼。“父亲的东西,大部分在我手里。他生前告诉我,把这些东西能捐多少捐多少,能被更多人看到,受益更多人。父亲的遗愿,最后我给完成了。”作为子女,萧龙士的豁达大度和敦厚正直也在萧承震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我们受父亲的影响都很大,一辈子只做好事,不给国家添麻烦,能帮人就帮。”
 
得奖不是标准
 
传承最为重要
 
作为“承”字辈,身边又有这样一位大师父亲,萧承震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喜欢在书本上写写画画,平时看到父亲作画,自己也画两幅。”萧承震说,父亲常年在外作画,逢年过节回家的时候,就会一心无二用,躲进二楼的小画室里安心画画,“我也会偷偷跑到画室去看他画画,有时候需要我帮忙,我还会当个助理。”
 
1984年,萧承震调入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开始正式学画,至今三十余载没停下过手中的画笔,并成为当代安徽大写意画风的领军人物之一,为江淮大写意画派的宣传、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谈到对画作的欣赏,他表示,每一处细节都很有讲究,“甚至落款和盖章,弄得不好都会影响整幅作品。该浓浓,该淡淡,该留白留白。人们常说胸有成竹,其实有时画到那了,无法中有法,有法中无法。”
 
对于如今的书画比赛,萧承震说里面有个误区,那就是以评委的好恶作为标准。“首先都看评委的口味,评委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决定能不能得奖。其实,得奖不是标准,一辈子不得奖也不能说画得不好,那些都是表面的。”萧承震说,继承和发扬才是最重要的,“书画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要认认真真地去学习研究,把这些东西学到手并且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不断学习、进步、创造,让民族文化兴旺发达。”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