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到收藏夹 
公安书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第11回深圳“宝城十二品”书画印12家提名展

时间:2018-10-26 14:56:05  来源:  作者:
分享到:
   

 深圳书坛

宝安书坛

似未曾见

书画印三栖高手将联袂现身

宝城十二品

戊戌大动作

2018年11月5日戊戌金秋,第11回深圳“宝城十二品”书画印12家提名展即将开幕,此次学术展由深圳市宝安区文联指导,宝安区书法家协会主办,宝安书法院以及深圳市合正艺术博物馆协办,展期到11月15日结束。

(深圳市宝安区文联主席 史文集 先生题字)

 

作品集由深圳市睿耕文化传播机构 张宏设计监制

乐事砚田 华枝春满 

——写在第十一回“宝城十二品”展前

文:雨生

 

倏忽之间“宝城十二品”至今有十一个年头了。按照上古文图结绳记事来说,满“十”一结,本回应该是第二个结的肇始。

重温前十回的“宝城十二品”,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业已被打造成宝安区乃至深圳市著名文化品牌活动的“宝城十二品”,它因体裁多样、形式新颖、格调高雅的鲜明个性越来越受到社群各界的欢迎和期待。为了回馈人们对它的关注与喜爱,主办方宝安区书法家协会今年特别推出本回“相得益彰·宝城十二品书画印12家提名展”以飨广大市民。

中国书法与绘画两者之间虽为异体但却同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它们之间除了工具、材料、笔墨技法等相同之外,在人文思想,美学价值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分离的共性。而与书法几近同步的印信文化,于数千年社会进程中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渐次生发出并构成了篆刻艺术形式则是从自元明以降,吾丘衍、赵孟頫等文人士大夫始兴款识,文彭、何震以石为材,取法汉印,从此“文人印”便忝列中国艺术殿堂。正是因为书画印之间有着诸多相同的属性,历代不乏书画兼能、书印俱佳抑或诗书画印皆擅者不胜枚举,单是民国以后开风气之先者吴昌硕,启大匠之门者齐白石,其二者书画印艺可谓登峰造极,影响深远矣!

本回十二品作者均为我区乃至我市书坛骨干力量,他们以游心砚田为乐事,多次在国家级专业学术展赛中入展获奖,日常的书法研习中或旁涉绘事或琢磨印艺。六十余件精品雅宜不俗,涉及山水花鸟书法篆刻,可谓是华枝春满,蔚然可观。虽然只是“书画印”三种艺术形式的呈现,却依然透露出浓郁的文人气息和诗意情怀,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人文素养以及驾驭笔墨丹青的能力。正所谓:通会之际,相得益彰。

在资讯时代的当下,艺术思潮跌宕,文化语境繁冗,如何正本清源,寻脉传统,致敬经典,尤其值得今天从艺者们深思。

——这恰是本展的立意,也是我们大家的初衷。

针对本次展览特征,以书法为主基调,力求书画印三艺综合呈现,旨在反映出青年书家的较为全面的人文素养。经由组委会专家组多次研讨,通过了本次参展作者的提名(以下顺序按照姓氏笔画排列)——

万迪龙

刘先振

全  斌

何永华

吴  广

邹爱国

冼建文

郑永兵(策展人)

周志群

饶永洲

詹振贵

熊渊博

——————————————

参展的12位作者均为宝安区书法家协会主要骨干,他们在市,省乃至全国书坛都取得不俗的成绩。展览同时引起了书法、美术乃至许多文艺界朋友们的关注,12位艺术圈大咖还提笔点评,增添了本展更为丰富的可读性——

十二家妙论十二品

 

安区书协主办的“宝城十二品”是深圳书坛的一个亮点。首先一个品牌活动能持续举办十年就很不容易;其次年年举办,回回不同,更显得难能可贵;今年这一回又将“书画印”三种形式融冶一炉展示给观众。提名的12位作者我都熟悉,例如万迪龙、吴广、郑永兵等等,他们的艺术植根传统、各具特色,各有追求。这次展览的主题如展标所言“相得益彰”,这是从艺者的学术追求,值得探讨,值得欣赏,值得期待。

——陈钦硕(中国书协理事、广东省书协副主席、深圳市书协主席)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宝城十二品,从07年一路走来,已进入十一个年头。 十年來的坚守实属不易,且每一年的展出都面貌一新,这样的品牌以顽強的生命力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书法、绘画爱好者。

戊戌金秋,又迎来了第十一回宝城十二品“相得益彰·书画印12家提名展”。所提名的十二位作者都是丹青高手,书法、绘画、篆刻都有很高的造诣。在书画印三艺中必须有两种以上的展示,这就对参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高则人胆大,这些技艺确都是参展艺术家的拿手好戏。其中许多的作者都是身边熟悉的朋友,我曾经请周志群、万迪龙、郑永兵为我治印,让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常签常用。吴广、饶永洲等人的绘画作品亦是面貌迥异,特色鲜明。有的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有的山水能观能游能居让人流连忘返;还有的花鸟飘逸洒脱,能让人听鸟鸣闻花香。

宝城十二品以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形式传承中华文明,宏扬书法绘画文化艺术。十年沉淀一步一印,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更加的充实丰富,我期待着第十一回“宝城十二品”展览获得圆满成功。

——王潮安(中国美协齐鲁创作中心副主任,深圳政协画院副院长,留仙洞画院院长)

 

者,评赏之谓也。

昔者钟嵘诗品以三品品诗;庾肩吾书品以九品品书。

今之宝城十二品,乃择宝安本土书坛才俊之十二品相,示于世,供评赏。观者或分品第而论高下,或不分品第而评其优劣,或由书及人,品人之才性、德能、气质、风貌、格调,品境界,品文化。

大众得品以陶情,小众得品以悟道,此十二品之初心也。

效古而品之,传兵论剑,以求书之精进,善举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魏源云:“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

可堪期待!

——张琦(岭南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深圳宝安书社社长)

 

“宝城十二品”于2007年创立,经十多年精心运作和发展,己成为宝安乃至深圳书坛的一个品牌。到目前十一回已推出百余位书法家在此平台展示。由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人才辈出,各界反映好,2016年正式被列入深圳市宝安区宣传文化基金长期资助項目。              之所以冠名“宝城十二品”说来是有因缘的。2007年初宝安书协换届后,新班子提出要坚持“两为”和“双百”方针,打造宝安书法品牌,扶持后俊,推动宝安书法事业可持续发展。当时虽然没有固定人员和经费,步履维艰,但还是同时启动了几个项目,如春节义写春联、年宵书家诗会、中秋楹联对句、重阳羊台山挥毫、亷政文化周书法展等。

为了更好地把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相结合,在展示书家才艺的同时,融入社会服务民众,从而进一步地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和人生品位,我们始终想着打造出一个崭新的有特色的书法品牌活动。        曾经一次书友沙龙,雅集闲聊,聊至《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时受到启发,何不取名“宝城十二品”?品者,历来文人常用于书面诗词品鉴,如南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宋黄休复的逸品、神品、妙品、能品“四品说”等。品者,可曰品质、品格、品类、品位也;宝者,可曰宝贵、宝书、宝画、宝文也。宝城者,可狭指现宝安辖区,又可泛指由宝安而衍生出来的整个深圳大格局。“宝城十二品”寥寥数字,包含了艺术性、历史性、地域性、扩展性和识记性,内涵雅蕴,外涵丰富,实践证明11年的发展,“宝城十二品”不负所期。            

本回十二品“相得益彰·书画印12家提名展”,又有新突破,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耳目一新。十二位作者每人至少有两种以上艺术形式的展示,书法作品作为基调且不说,印画诗文均达到相当水平,同时还有文艺界书学美学的专家评论。12位作者均为中青年书画家,区书协的骨干。他们勤奋好学、思想活跃,根植传统又锐意创新;他们不甘于做玩弄笔墨技巧的写字匠,而要做涵养丰富的艺术家。历史上真正有名的大书家从二王到“唐宋八大家”到清代“扬州八怪”,直至近现代的吴昌硕、林散之、启功等,无不是饱学诗书、诸艺裹身的艺术家。从这批作品中可以窥见,他们追随先贤之足迹,深入传统、苦攻专业、旁涉诸艺、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你看迪龙之八大笔意,吴广之唐寅神韵,志群之明清流派,永兵之秦汉风骨多少可以印证吧。       

“路漫漫修远其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艺无止境,永不停歩。祝“宝城十二品”越办越红火,越办越有品!

——李高扬(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宝安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颉造字,书画同体;

先秦诸子有“河图洛书”说;

颜延之曰:“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张彦远曰:“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

中国书画既有各自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又都是集传统哲学、文学、美学等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画分南北宗,书有碑帖争。然而经由晋唐而于宋元之后,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被士夫文人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中国文人画的高峰,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直作用于中国文人的内心深处,屹立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巅。

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从王维、苏东坡、米芾、文同、赵孟頫、倪瓒、黄公望、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等,再到石涛、八大、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等,中国书画艺术的薪火传灯至今,高峰迭起。那么,当代的艺术家应该如何作为?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作为移民城市的深圳宝安,书坛生态丰富,来自各地的青年书家集聚一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区书协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求新创变,成就斐然。运作11年的“宝城十二品”今年推出了“相得益彰·书画印12家提名展”,展览规模虽然不算大,但透过作品似乎能看到他们直面上述问题的勇敢,又或者说是值得肯定的理想与抱负。

——王道国(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深圳市书协副主席,深圳宝安书社执行社长)

 

城,应为储宝之城也。昔之宝易得,而世代流连于宝者难寻。世事如云烟,江山永固,人物何存?君不见乐山乐水,富贵荣华者,如过溪之鲤,转眼即逝,功业人之所羡,名利人之所趋,唯大道寡与。惜哉,右军伤乎百年如白驹,究乎生死之大道,无能为也。所幸者,后人有所宝,兰亭美文,开新体之境界,启时代之大观也。文辞修契,金石篆刻,音乐绘画,美术书法,挥之大千,亦能传宝城十二品之法也,一至十回,足以传宝于后世。艺者,气象决定气格,有格已是难能可贵,然第十一回诸君,致力于书画印艺,皆由艺存乎于道,雄秀矫健,纯出于天然。其作腾挪辗转,虚实避让;用墨枯湿相宜,浓淡互彰。逸气扑面,飞宏畅达,文采粲然,古今以为师法也。足见当今盛世之风在艺术领域之再现,可谓翰墨写小我,金石出风神,不亦可贵者乎!传其神而承其襟怀,俊爽飘逸之下,悲春秋易变,草木易衰,正贤人君子千古所共痴共叹共醉也。

纵观宝城之高云,备时鲜百余,呼之三朋四友,似拾级于万峰之巅,开轩散坐,看画作若云蒸霞蔚,如赏杨花之零落;观书印犹临山阴之兰亭,一觴一咏,乐亦无限矣。问书印之出处,寻画脉之渊源,诵前贤之旧章,赞宝城之新象。虽无曲水流觴之雅致,亦不失魏晋竹林之风流。已而冰轮高悬,举樽邀月,若水三千,畅饮万斛。

——宁树恒(西泠印社社员,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所关注的许多书法活动中,深圳宝安区书协主办的“宝城十二品”是较有份量的一个品牌活动。11年办了11回,单是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就值得点赞。今年宝城十二品之“相得益彰·书画印12家提名展”中大多作者我都熟悉,许多都是国展高手,是深圳书坛的坚实力量,像万迪龙、郑永兵、周志群等还是我市青年书协的骨干。

这次展览很有可读性,书画印齐头并进,相辅相成,能读得出他们的才情、激情和性情,这些都是从事艺术的人尤为可贵的品质,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展览的确是值得大家品鉴和思考的。

——赵永金(深圳书协副主席,深圳书法院院长,深圳青书协主席)

 

合文化质素的单薄或缺失,已经成为制约当代书画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与短板。由深圳市宝安区书协主办的著名文化品牌活动“宝城十二品”自07年起已成功举行了十回,而今推出的第十一回“相得益彰·书画印12家提名展”正式图“补偏救弊”。展览要求提名艺术家要在参展作品中体现诗书画印的全面学养,这种混搭和跨界的形式,也让人觉得颇有新意。                  

书画艺术历来有重视综合文化修养传统,老一辈艺术家们无一不是在深厚传统文化积淀下形成自己的风貌,但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书法家不作诗、少读书、不画画、不刻印,只锤炼书法技法,画家也是如此,路会越走越窄。所以说这次展览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新的课题。

——尹晶华(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田区美协副主席)

 

人书画,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一等一的大事,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有着深刻的理解。读书人,就是有文化之雅士,他们代表着精英群体的风度和气派,他们的书画,也蕴涵着独特的精气神风采。

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印,都打着中国标签,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自清以降,西学东渐,国学受到巨大冲击。但在今日,传统复兴,诗书画印焕发全新生命力,以特有的东方模式表达国人的情感思想,在后工业时代有着超然的、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中国艺术讲究气韵,从书法到绘画到金石印章,都贯穿着这一特点。但这几个领域都博大精深,如要登堂入室殊为不易。特别是在当下,若无天性之禀赋,无长期执著之钻研,无博涉之胸襟,绝无建树之可能。

宝安书坛汇聚八方英才,各有精彩。更难能可贵的是众书家锐意精进,触类旁通,书画印俱佳者不在少数,其文心可鉴,其文才可嘉,雅士之气如幽香入怀。永兵先生别具匠心,精心组织第十一回宝城十二品。书画印汇聚一堂,古风扑面,蔚为大观,让人眼前一亮,观其书品其画赏其印,甚是惬意。

雅士何为?当如此风流。

——黄超华(深圳市宝安区文联秘书长,宝安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宝安书法院执行院长)

 

第11回宝城十二品之“相得益彰•书画印12家提名展”贴近并呼应了书画同源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命题。其中臻选作者至少有2种艺术形式展示,创意甚好,意义非凡。

诗、书、画、印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泱泱中华文脉传承的鲜活体现。他们完美结合,融入传统文人画这一载体,互为衬托,交相辉映。使中国文人画更加精美高雅,增添了丰富浓郁的文化熏染和美的享受!

从北宋起,即有一些文人画家如苏东坡、文与可等人,他们兼善众艺,从过去画面上藏作者姓名于树根石隙,一变而为题字加款,逐渐突,有的题词,有的吟诗,抉发画意,调整布局,增加文学的气氛,形成中国画诗、书、画为一体的特色。

书画印的密不可分,使得中国画本身添加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元代大家赵孟頫,在一幅流传至今的画上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他强调绘画应以"写"代"描",以书法的笔法画画。

要成为好画家,书法很关键,长于属文咏诗并且又工于书法,题跋可为画面增色不少。在作品恰当的位置盖上朱砂印,有点晴提神,稳定画面的作用,与题字作画的工写程度相呼应,即画法、书法和印章通体和谐一致,使作品呈现天然完整之感。

基于以上表述,说明书画印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关键性和重要性!

展览提示着、表达着传统文化的传承指向,值得重视。荣膺参展的宝城书画印12家不仅身怀多艺,且修养练达,是为榜样。

感谢此展览,感谢宝城书画印12家。

——阎敏(国家一级美术师,深圳市宝安区美术家协会主席)

 

“诗书画印”皆国粹。而今宝安区书协推出的第十一回“宝城十二品”书画印12家提名展就各呈精彩,互抒德馨。艺术家以书写心,以画达意,以印点睛,充分调动“书画印”艺术独特的美学元素,融会贯通,生机盎然,使读者从中品味诗情画意,体验艺术品质。

——林文坚(深圳市宝安区弘雅小学校长)

 

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文人文化如何传承与发展?如何在新的社会常态下,建立合适的新文人的文化志趣,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宝安书法家敏锐地关注到这一问题,他们从书法本体创作走出,在书法、绘画、冶印、文学等艺术形式中,以书法为根基进行不同艺术形式创作的尝试,试图拓展以书体为唯一创作手段的书法家在艺术表达的不同可能性,在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中通联文人文化。

他们的实践,将有可能引领书法家在艺术追求上回归纯粹、回归艺术创造的本源。这群人中,我较为熟知的教育界同侪郑永兵是以印称绝,印严;他以印入书,书朴;又以书入画,画有禅意;三者在艺术上达到的似是轮回的通感。邹爱国专攻魏碑,他画有碑味;熊渊博是后起之秀,他的书法笔实手活,国画现灵动。相对于绘画背景专业人士,他们的绘画更注重格调,而这正有可能是新文人文化志趣的精神内核。他们分别用不同的路径进行实践,且不经意地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

当然,他们的实践是有风险的,因为他们在书法领域是术有专攻者,已在业界产生影响力。在本体专业之外寻找新的艺术形式表达,能不能做到艺术表现呈现同样深度,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所幸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有万迪龙、周志群、吴广、饶永洲、刘先振、全斌、何永华、詹振贵、冼建文等声闻书坛的志同道合者。

为了呈现思虑与实践,策展人郑永兵集结了上述12位艺术家,在宝安区文联指导、区书协主办的宝安区文化品牌活动“宝城十二品”第十一回展览中展示出他们的困境与突破,他们试图构建新文人的文化志趣可否直指人心?大家拭目以待。

——张思静(深圳市宝安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