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到收藏夹 
公安书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对书法初学者、爱好者的一点建议和忠言

时间:2023-11-07 22:09:10  来源:书法报  作者:钱玉清
分享到:
   

 对书法初学者、爱好者的

一点建议和忠言

■钱玉清


这里所说的“初学者”“爱好者”主要包括三类人:一类是刚开始学书法、零基础或相当于零基础的人;第二类是学习书法时间不久,尚属“新手上路”的人;第三类是虽然学习书法时间不短,但尚未形成自己的笔墨体系、格度标识,水平尚不专业,成绩尚不突出,尚属“少小期”“朦胧期”,抑或多年来止步不前甚至越写越差,得不到认可的人。还有一类人习书法有年,乃至几十年,俨然“老书家”了,但还是艺不精、道未入,不规范、无体法,门外汉、江湖派。究其原因还是不愿纡尊降贵,放下身段,投师问道,甘做学生。他们只是想把书法作为装点门面、附庸风雅的工具,假名有一个高雅的业余爱好罢了。此类书友不知是否归属“初学者”“爱好者”之列,姑且按下不表吧。


学习书法最好要遵循师承的普遍规律,有老师指授,有明人麈教,也就是说有一个备诸六礼、拜师学艺的过程,这似乎已成为人所共知、无需论争的体式惯常,也是绝大多数成功书家的必经之路。锺张羲献、颜柳欧赵、苏黄米蔡,概莫如是,正如张怀瓘《玉堂禁经》所言:“夫人工书,须从师授。”陈思在《书苑菁华》中记载了褚河南的一段话:“良师不遇,岁月徒往,今之能者,时见—斑,忽不悟者,终身瞑目,盖书非口传手授而能知者,未之见也。”这里特别要理解“口传手授”的蕴意。所谓“口传”,古时可以通过交谈或书信,现今除交谈、书信外,更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甚至视频来实现,所以“口传”相对方便、容易。但“手授”就没这么简单了,原则上只能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虽然现在网络比较发达,但终竟没有“点对点”“手把手”来得更直接、更直观。线下上课,师生之间还更方便交流、互动,老师不仅可以现场示范,让学生迅速掌握执笔、用锋的技巧,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的现场书写,及时发现用笔方法、节奏把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精准察见学生把笔不稳、提按不明、点画不精、线质不高的成因,实时纠错、即时改正。


钱玉清 草书小品
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
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


所有学习书法的人都想见效快,进步大,日有所长,学有所成,这种心情和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起关键、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还是要寻访有真知灼见、真才实学的老师,才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元本攻略。唯其如此,才能厘定目标,明晰方向,坚定主意,科学训练。坐上“直通车”,进入“快速道”,在正确的方法下用功,缩短与成功的距离。书法没有捷径,不走弯路就是捷径。成功=天赋+勤奋+正确的方法。天赋和勤奋自不赘言,那是所有成功艺术家共有的特质,但天赋又是虚幻的,谁也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多少天赋,天赋不写在额头上,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和勤奋来保障和印证,天赋等于零。但徒有勤奋也不行,如方法错误的话,只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离目标越来越远。所以,天赋和勤奋是要靠正确的方法来支撑的。正确的方法哪里来?一定是从明师丰富的实践和精博的经验中来,这才是最便捷、最直接、最有效的涂辙。扬雄《法言·学行》提及:“务学不如务求师。”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方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当然,老师的造诣不高,能力一般,未必不能带出优秀的学生,但青出于蓝可以胜于蓝呢,还是名师容易出高徒?这就无需置喙,不言自明了。“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曹植此论虽有言过其分之嫌,但亦不失为玄鉴。


决知拜师很重要,岂知学会拜师更重要。拜师是门大学问,无选择、无目的、无节制、无诚意,都是拜师大忌。再则,拜师也不能盲目依据身份、名声来甄选,不是地位越高越好、名气越大越好,要知道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拜对了有可能一日千里、一飞冲天,甚至能启化人生、改变命运。假令投师不慎,有可能就狐疑无得,徒劳无功,甚至是悲催不及,悔不当初。正如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乐正克警言:“择师不可不慎也。”




草书条幅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诚然,我们也要有一个现实的心理准备、客观的思想认识,即不是每位老师在五体上都有深入的研究和高富的建树的,大多数老师也只是在一二种多则二三种书体上有所成就或者成绩,确实有的老师五体都能写,也还写得都不错,但这毕竟是少数。其中,多见于擅长草书的名手,因为要写好草书最讲求篆隶楷行的融通和互化。尽管如此,尚不免相对还是有所侧重的。所以拜师求艺是尤为慎重和谨肃的一件事,应该有一个甄审和拣择的过程。



有的人还片面地认为,拜的师越多越好,听的课越多越好。其实不然,对“入书未深”的初学者来说未必是件好事,有时正好起反作用。因为书法是极其族系化、个性化的一门艺术,门第林立,枝派众多,每个老师对书法的理解和认知都不尽相同,有些观点有可能还存在分歧,甚或完全相悖,如何辨别、把握、取舍,对在书法上还没有多少准备的初学者来说确实也是一种智慧的考量、定律的考验。书法教育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和模式,全凭老师对书法的识见、独见,以及研究方向、猎涉领域等情况来设制自己的教育方案、建设自己的逻辑思维,从而形成自己的家数体系、门法绝活。



通常来说,入门之初不应学得太多、太杂,网不要撒得太开,面不要铺得太大。学到好东西的秘诀就是一下子不能学很多东西。老子道:“少则得,多则惑。”刚起步的时候最好不要篆、隶、楷、行、草、篆刻同时学,你是来不及消化、吸收的,更别提融通、脱化了,务从一家一帖、一笔一画开始,纯粹一点,专注一点。“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礼记·中庸》)。




草书自作文中堂
自度属杂糅型书者,不屑随人脚踵不思通变之奴道,夙尚南宫“集古字”之书学蹊径,惟笃嗜逸少、子敬帖学一脉,措意藏真、虔礼、山谷、觉斯诸圣手之名碑胜帖,味其闳豁品格,挹其笔墨神妙,忖宜乎谓之通衢也。



什么都想要,恐怕什么都学不好。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因为各种书体、书风的用笔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有的甚至迥然殊异,“一拓直下”“篆籀绞转”“方折铺毫”等笔法要相并施张、一时掌握,这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非天才级人物不可为。故此,还是应有一个循序递进、渐次储积的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中国书法典籍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别想着一天把所有碑帖都临遍、把所有的老师都认识,否则,贪心不足,反受其累,甚至搞得思维混乱,精神恍惚。正像袁牧所言:“疾行善步,两不能全。暴长之物,其亡忽焉。”如果想在短时间内实现一个目标,呈露和检验自己在创作上的价值和成效,即拟通过展览加入区、市、省乃至国家级书协等,更不建议学得太多。因为,有些书体之间可能互为挹注,但有些书体之间关联性不大。如喜欢篆书暂时就没必要学楷书;喜欢行书暂时就没必要学大篆;喜欢章草暂时就没必要学行书,等等。但如喜欢草书(今草),那就好比体育界的极限运动了,对书者的要求较其他书体要高很多,因为相对来说,草书是五体中难度系数最大的(不是说其他书体不难,但书史只把在草书上建立不世功业的大家推誉为圣人,其难度可见一斑)。对其他书体的研究、取用关涉到你草书的境界和高度,几乎没有人能不治他体仅靠研习草书而得名的。按惯常至少应先从一门正书“导入”,以后为丰富草书的表现语言再视情关注其他书体,从而将草书引向深广,日臻高远。


草书条幅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在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类书体方向的学习不宜一开始就同时拜几个老师,不然,因为每个老师的艺术主张和教育方式不同,你从中只能左右摇摆,惝恍迷离,犹豫难决,徘徊不定,甚至是信疑参半,无所适从。所谓的“转益多师”“兼听则明”,是建立在你对书法具备一定认知、识视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委实不适合所有人。事实上,多数古代大书法家一辈子也没拜过几个老师。王羲之正儿八经的老师也只是卫夫人;王献之的老师只有乃父王羲之;颜真卿也只拜了张旭为师;黄庭坚的老师也只是苏东坡,等等。由此可见,老师也并非越多越好。

更有甚者,五体并进,书画兼涉,“多种经营,多管齐下”,到处参加培训班,老师拜了一大堆。这不是不可以,就看你有没有通才、全才的天赋。不过,固守一贯、终其一生以此逻辑修学而得大器者古来绝少,当世几无。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使不得成才者何也?夫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曾文正公亦言:“凡事皆贵专。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古人所谓通才者本身也有所倾斜、侧重,后期或晚年更大抵会摈弃芜杂,择善专门。再则,古人没那么多人事纷扰、冗务掣肘、视听诱惑,活得比较单一、安闲,生活节奏慢,交互干扰少,时间也比较宽裕,用情也比较专注。是以,今人和古人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是无法同日而言的。而况,古人也倡导“收视反听”(陆机《文赋》),更别说今人了。只有集中精神、用志不分,才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得获。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似忙忙碌碌、辛辛苦苦,但一辈子也没有多大成绩,没有多少作为。平平庸庸,乏善可陈,引不起时人的关注,得不到后人的认可。《荀子·劝学》道:“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有以也!把时间和精力聚焦在一个点上,任何人都可以创造奇迹。



行书杜甫《庭草》条幅

另有不少书友很多年写不出来的原因,庶几还存在着许多相肖的情状,朝秦暮楚,喜新厌旧,静不下心,沉不住气。一直想寻“偏方”,走捷径,或把心思放在“字外功”上,把大好的时光白白消耗在找靠山、搞关系上,竟日研琢进这个圈,入那个群,玩人脉,刷存在,急功近利,心念不端。把从艺等同于从政,认为有关系就能有发展,有大关系就能有大发展(当然,这只是某些人对从政的曲解)。多半学不好书法的人亦即思想、态度的问题,而不是资质、才情的问题。熊十力说:“知识之败,慕虚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也。”虽然从短期看,少数人通过“字外功”的“经营”似乎确实从中得到了一点“实惠”、找到了一点“自尊”,但从长远看无疑是自欺欺人,得不偿失;终归还是损多益少,做的还是“亏本生意”;“出线”的不多,成才的更少。孙过庭在《书谱》中有精言:“或籍甚不渝,人亡业显;或凭附增价,身谢道衰。”事实上,不少人身未谢,道早已衰了。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正言,是谓的论。书法是一辈子的事,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说某某人成名了、成功了,未免断语太早,是否能成“气象”,至少要看他60岁后是否还能立得了身、站得住脚,是否还有敏锐的艺术感知和蓬勃的笔墨生机,并始终享有广泛的知名度和持续的影响力。说到底,字写好才是硬道理,才是对书法艺术无愧的承诺和生命意义最好的注脚。放弃别人不愿放弃的,才能得到别人不能得到的,“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卸下浮夸虚荣,回归纯心本来。在对笔墨的虔敬和真爱面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不值一谈。儒家甄举“争千秋,不争一时”实谓醒世箴言。时间是无情的裁判,会淘汰一切对书法虚情假意、三心二意的人,或“醉翁之意不在酒”,假托书法想捞取一点名分,以及借以达到“徒以师贵”的目的人。


行书龚炜《巢林笔谈》中堂

除却上述种种,尚需谨记四端。



一、慎交友。并时的交友也至关重要,曾文公说:“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你要是真心想学点东西,那就要向有真本事、真水平、有上进心、有事业心的人靠拢。“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尽量少和或不和比你写得差的人在一起探讨书法,也要远离虚以委蛇、不说真话者,要多交一些正直的、知性的、质实的、有眼量、有局干、肯说真话又不乏智慧的正能量朋友。《荀子·修身》有卓见:“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想听好话是人的天性,但对你的进步没有丝毫补益,对你的发展没有一点帮助,有时更是一种伤害和腐蚀。更不要和愤世疾俗、牢骚满腹的人在一起,要及时远离这种负能量、生事端者,因为他们是你成功道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



二、常练眼。人生要有眼光——“风物宜长放眼量”;处世要有眼光——“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从事艺术、学书法更要有眼光,清代书法家梁山舟与张芑堂论书曰:“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意思是“多见”比“多写”更重要。也就是说撇开“天分”,“多见”是放第一位的,很多人写不好的原因就是眼光出了问题。成语“眼高手低”似乎是带有贬意的,但请试想“眼高”也会“手低”,何况“眼低”呢?那不就“手赖”了?面对好作品你可以写不了,但千万别看不懂。最可怕的就是好坏不分、淄渑不辨。所以,学习书法要有“眼高手低”的状态(其他艺术亦然),孙过庭所说“既昧所见,尤喻所闻”就是讽刺那些看不懂书法的人。当然,练眼也要讲求方法。怎么练?多看好作品是也。特别是在学习之初或尚未确立自己审美趋向的阶段,只看好作品,不看差作品,一般的作品也不要看。逐渐让美的高级的元素注入你的灵魂,杜绝让丑的低劣的信息迷乱你的双眸。经年累月,久而久之,你就会有一种“山高人为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这里所说的多看好作品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第一,要多看历代普遍推崇的古贤优秀碑帖。为什么说“普遍推崇”?因为古代的东西不全都是好的,我们常说“师法古人,崇尚经典”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学习书法要从古人中来,这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最关键要学古人的“经典”、上品,而不是学古人糟粕、下品。第二,要多看历年重大展赛中的获奖作品、优秀作品。把此类作品裒集整理,反复揣摩、研琢,从中找出相对符合自己审美趣尚的体势布置、结字构成、笔墨情致等表达方法,参照借鉴,融己笔端。有条件、有机会还要尽量看优秀的真迹作品,真迹给人的形象记忆更加深刻、持久。




楷书 《世说新语》册页


三、勤思考。孟子云:“心之官则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一位成功的书法家一定善于思考。写字就是写人,只有非常的思想行举,才有非常的人生际遇。爱因斯坦说:“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学习书法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常思、善思、巧思,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孙过庭《书谱》言:“翰不虚动,下笔有由。”这是针对创作而言的,意思就是每动一笔都要有出处、有来历,不能“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学习书法也要有一个规划和设计,要有步骤和章法,近期要有近期的打算,长期要有长期的方略,不能漫无目的,率性盲从。要明晰当下,认清方向,着眼未来。一旦计划付诸行动,就不要轻意改变、否定,这点很重要。同时,要有“短期小结,长期总结”的意识,善于总结才能不断提高。要经常对阶段性的学习进行评估、分析,做一个书法上的明白人、有心人。发现停止不前、今不如昔的情况,要及时查找问题成因,然后“对症下药”,改错匡正,让自己始终朝着健康的、良性的轨道前行。



四、有恒心。书法比诸其他艺术见效更慢、成才更久,更要强调和讲求毅力和耐力,更应懂得“立志在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的道理。拉德格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 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干任何事都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书法尤其考量一个人的恒心。喜欢书法就要有慎终如始之志,毕生穷修之备。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只有书翰真,“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朱文长《续书断》)。当然,绝大多数书法爱好者是在用业余时间研习书法,全身心投入在书法上的专业书法人毕竟少数。所以,有些人倾注时间多,进步就快一点;有些人倾注时间少,进步就慢一点,这是自然的事。但不管怎样,一颗对书法炽热的初心从来不曾改变。“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苏轼《思治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笃志前行,虽远必达。


来源:2023年《书法报》第40期05版、第42期03版、第43期22版
责编:鲁清清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